New & Topic
醫師專欄
2022.08.08
眩暈旅程

內耳感冒了|蔡典倫醫師


內耳感冒了

突然來到的眩暈當中,在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所造成的病症後(如:中風),常見原因除了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耳石脫落)外,就屬內耳前庭神經炎為另一常見的可能了。這是由位於內耳掌管平衡功能的器官:前庭,其相對應的前庭神經在發炎/感染後所產生,常好發早上起床後,瞬間發現整個世界都在旋轉,閉上眼睛也無法改善,甚至持續性有著難以忍受的噁心感,可以長達數小時至數天,是個初次遇到就可能會記得一輩子的眩暈疾病。
 
一位中年婦人,在某天早診開始沒多久來到診間,走路還有些踉蹌,看起來經歷了急性眩暈的發作,慢慢恢復中。
「其實我剛剛從急診離開,因為清晨突然的急遽眩暈不僅讓我很想吐,也很害怕是不是中風了,不過目前所有的檢查看起來都還好,但我想知道是否有其他可能」
 
面對突如其來且持續的天旋地轉,除了內耳功能的狀況外,小腦中風的表現也會相當神似,儘管機率不高,但還是謹慎地進行神經學檢查排除。還好,快速的水平單方向眼振、沒有合併局部神經學症狀,聽力檢查也初步正常,內耳功能檢查也相符單側功能較弱的情況。綜合起來,前庭神經炎的可能性相當高,而其主要成因通常是病毒(特別是泡疹病毒)感染的結果。
搭配了輔助前庭功能與抑制發炎的相關藥物,細細地提醒一些注意事項,相約幾天後見。
 
幾日後,婦人走入診間的步態穩定,症狀緩解許多,不再想吐了,僅剩微微昏眩的感覺。再次謹慎的排除了神經學相關病症,確定無任何新產生或是沒發現的神經學問題,開心地調降藥物以及叮囑恢復期可以進行的復健/運動來輔助前庭功能,相信一小段時間後可以完善康復的。
 
這是一個依賴排除方式來診斷的眩暈疾病,雖然也是症狀明確且有著典型病程的疾病,不過進行診斷前,仍需要小心排除偏頭痛性眩暈/前庭偏頭痛、以及機率不高但依然需注意的腦幹病變和小腦中風等。
如果眩暈前幾天正好經歷過感冒、熬夜等情況,隨後有著突然發作的天旋地轉,並且持續幾個小時至幾天,也許會有前庭神經炎的可能,建議把握時間進一步確認喔

全煜耳鼻喉科 蔡典倫醫師

2022.09.03
知識專欄

ㄏㄚˊ你說什麼?聽不見時怎麼辦?|蔡典倫醫師

聽不到或聽不清楚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求診原因,如同看不清楚或說話「燒聲」一樣,聽損往往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干擾。 部分原因是耳垢堵塞、感染發炎、中耳積水等原因,有些則是隨著時間的退化所造成。究竟何時是需要治療,何時是需要像近視一樣需要選配耳朵的眼鏡-助聽器呢?​ 💡聽力的減損,可以依照成因分為傳導性、感音性、混和性以及中樞性:​ ✅人類的聽覺是由外耳、中耳、內耳、腦部分工而做構成。 外在聲音的產生後,由外耳進行收集,經由振動耳膜後逐步傳遞至中耳的三個聽小骨,接著進入內耳,再透過內耳耳蝸的聽覺毛細胞將聲波能量轉換成電流,由聽神經將電流傳至腦部,最後產生聽覺。若是外耳、中耳的階段有狀況,為傳導性聽損可能性較高,而內耳有問題,則是感音性聽損機率為多。​ ✅聽損成因 1.傳導性聽損成因:​ 耳垢阻塞、外耳或中耳發炎感染(細菌、黴菌)、耳膜穿孔、膽脂瘤、耳咽管病變、聽小骨硬化​ 2. 感音性聽損成因:​ 內耳病毒感染、突發性耳聾(耳中風)、退化、過量的噪音(工作環境吵雜、長時間使用耳機手機)、耳毒性藥物、聽神經瘤、遺傳等原因​ 3. 混和性聽損成因:​ 綜合上述兩種成因所導致的情況​ 4. 中樞性聽損成因:​ 中樞神經系統不同的功能異常所引起,例如中風、腦部腫瘤、腦部退化等​ ​ 💡不同原因所造成急慢性聽損的個別化治療: ✅傳導性聽損,主要針對外耳及中耳相關疾患處理。 例如清除阻塞的耳垢、治療外耳道/中耳腔的發炎感染,透過手術處理耳膜穿孔、膽脂瘤、聽小骨硬化。​ ✅感音性聽損,治療較為多面向。 多為耳朵深處的前庭、耳蝸、聽神經相關異常,治療上以內科類型治療為主,例如藥物、高壓氧治療。其中突發性聽損(耳中風)是指3天之內,有3個連續音頻,大於30分貝聽力喪失,可能伴隨有耳鳴、耳脹、頭痛、眩暈等症狀,屬於耳鼻喉科疾患中需把握時間治療的疾病,透過藥物(口服、耳內注射或點滴)、選擇性高壓氧治療,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療效。​ 💡慢性疾病與生活型態亦可能造成聽損喔: ✅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可能會增加老年性重聽的可能性,適當控制慢性病可減緩聽力的退化。 ✅平常應避免處在高噪音環境,持續處在85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馬路口、吸塵器)就足以造成聽力損傷。 ✅長時間的戴耳機或是使用手機通話也有可能造成聽力的影響。 ✅過往研究顯示老年性聽損和與失智症有一定程度的關聯,除了神經與腦部的退化外,因為聽不清楚而限制了與他人的社交,使其對生活及身心產生影響,因此經由完善的聽力檢測後,選擇適當的助聽器改善聽損也可以改善相關問題。​ ☀️​遇到聽不清楚時,無論是短暫或是已發生一段時日,建議至門診檢查原因與接受相關治療喔! 全煜耳鼻喉科 蔡典倫醫師

2022.09.03
知識專欄

耳朵好痛好癢啊!|蔡典倫醫師

如同人體顏面的其他五官:鼻子、咽喉與眼睛一樣,​耳朵及周遭組織一旦有了發炎或感染產生了疼痛,就會相當敏感、不適。 若遇到了耳朵會痛會癢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耳朵本身或周圍組織都可能是造成耳部痛癢症狀的源頭喔!​ 👂🏼外耳道常見成因:​ 1️⃣ 耳垢阻塞:​ 頻繁過度的清理耳朵或長時間堵塞引發外耳道發炎。​ 2️⃣ 皮膚疾病: 如過敏、濕疹導致後續發炎,常反覆發作,搔刮後有時反而會加重症狀。​ 3️⃣ 細菌/黴菌感染:​ 由於外耳道的上皮皮膚組織受到破壞(搔刮、長期潮濕等…),讓細菌/黴菌孳生,影響耳道的酸鹼值,進而使得耳道的腺體組織受到影響,產生進一步的發炎感染。​ ​ 🧐中耳腔常見成因 :​ 中耳炎 位於耳膜內側的中耳腔,容易經由耳咽管而受到鼻腔發炎感染的影響;因此常續發於感冒後,尤其是兒童。 若是產生中耳積液 的情況,聽力有時會受到影響而覺得悶悶的。​ ​ 👂🏼耳朵周遭:​ 1️⃣ 帶狀皰疹感染: ​ 常見於有水痘 病史、免疫力低下 的族群(過度勞累、熬夜、慢性疾病等…)。 由於過去得過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潛藏在神經節內,在抵抗力下降時導致病毒再活化因而造成感染。耳朵周圍有兩條重要的神經,#第七對腦神經「顏面神經」與 #第八對腦神經「前庭耳蝸神經」,若是受到感染可能會耳朵疼痛(刺痛、抽痛)、水泡的產生、以及可能併發神經學症狀,例如顏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或聽力損傷。​ 2️⃣ 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緊鄰在耳道前方。若是發炎時,症狀會極為 #類似耳朵疼痛 而難以分辨。常見於因為蛀牙、暫時性佩戴單側假牙​、喜好吃韌且硬食物、習慣性牙關緊閉族群(緊張、重量訓練)。​ 3️⃣ 咽喉發炎感染/腫塊:​ 外耳道、中耳腔和咽喉的感覺是由第九對腦神經、第十對腦神經所支配,因此當咽喉發炎感染或有腫塊時,有時候耳朵也可能會疼痛。​ 確認發炎或感染的部位是耳朵痛癢治療的重要原則。​ 透過耳鏡、咽喉內視鏡 及頭頸部理學檢查後,可以逐步排除耳朵疼痛或癢的原發部位。​ ​ ✍️醫生如何針對不同的痛癢源頭,進行治癒呢?​ 🧑🏻‍⚕️耳道細菌/黴菌感染:​ 透過耳朵的局部治療,可以將耳垢、分泌物、發炎物質清除,後續透過口服消炎藥物、耳滴劑,部份情況合併抗生素,可以達到很好的療效。 若是小朋友因為害怕或是成人耳朵較為敏感,也可以透過 #耳部專用洗耳機,使用與體溫相當的過濾水 將耳道內的物質緩緩清理出來,也可讓病程縮短並讓症狀加速緩解喔。​ 👩🏻‍⚕️皮膚疾病:​ 因過敏或濕疹 等導致的慢性發炎,除了透過局部藥膏 治療外,避免常常使用外物(棉花棒、掏耳棒)摩擦耳道皮膚,可以讓癢痛的症狀降低。​ 🧑🏻‍⚕️中耳炎:​ 除了針對中耳腔的發炎進行治療治療外,若有感冒、鼻腔發炎、過敏等導致耳咽管阻塞的情況,一併治療會較為有效。​ ​ 💊顳顎關節炎:​ 服用消炎止痛藥物 可以有適當的緩解,肌肉鬆弛劑的酌量使用,也可以讓關節周遭的軟組織 放鬆,因而有效減少耳部疼痛感。發炎疼痛期間,建議暫時避免硬物的咀嚼以及牙關緊閉的動作,也可讓症狀加速緩解。​ 🔎咽喉發炎感染/腫塊:​ 若是詳細檢查後發現耳部無任何異狀,咽喉的發炎感染或是腫塊須仔細確認診察。​ 整體而言,耳朵的疼痛與發癢的原因眾多,若是症狀持續一陣子沒有改善,建議就診找尋原因與治療喔!​ 全煜耳鼻喉科 蔡典倫醫師

2022.09.03
知識專欄

哇!我的脖子有腫塊-3|蔡典倫醫師

詳細的病史釐清、理學檢查與影像檢查是診斷的要點。 📝病史釐清:是否有抽煙,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發現時間的長短,腫塊的體積,質地,數量、疼痛與否等做綜合評估。​ 💡理學檢查:詳細檢查頭頸部以及相關結構,包含口腔、鼻腔、鼻咽、口咽、下咽、喉部。​ 🖥影像檢查:​ 1️⃣內視鏡檢查:​ 透過硬式或軟式內視鏡,可以深入鼻腔、口腔、咽喉部,經由高解析及放大倍率輔助,成像在螢幕上,如此可以清楚的看到可能病灶,以利進一步的診斷、處置。​ 2️⃣超音波檢查:​ 透過無放射性、非侵入式且釐米層級的影像解析,並輔以量測血流,可即時檢測頸部腫瘤。經由體積(短徑、長徑比例)、邊界(清楚與否)、影像反射性(均質亦或是高、低反射性)、形狀(規則與否)、血流分布(異常增生與否)、相關結構位置,區分是正常器官、淋巴結,或是異常腫塊,為目前廣泛使用的檢測工具。​ 3️⃣電腦斷層掃描:​ 針對部分類型腫瘤,可幫助找出位置、確定類型、測量體積、與周遭結構關聯性,藉以診斷和評估可能治療方式。​ 4️⃣磁振造影:​ 可以較為清楚細緻地顯示軟組織相關的腫塊,為評估腫瘤是否侵犯周圍正常結構(神經、血管等)的重要工具。​ ​ 治療方式取決於腫塊的成因​ 由於頭頸部腫塊可能是一般發炎,也可能是良性甚至是惡性,其治療的選擇相當不同。一般發炎感染腫塊藉由口服藥物即可,進展性的良性腫塊或惡性腫瘤則有可能會需要手術以及相關輔助治療。 建議若是頭頸腫塊持續3-4星期以上或是伴隨異常症狀,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檢查喔!​ 全煜耳鼻喉科 蔡典倫醫師